冬日里,烘焙制品自带暖意,面包的香气扑面而来,焦糖色的外表令人食欲大开,奶油、红豆等各色馅料或香甜或浓郁,这是独属于午后的惬意。几年前,婉莹不会想到,如今自己成为了面包坊店主,走上创业的路子;学平面设计出身的阿然(化名)也在餐厅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身为心智障碍者的他们把爱心融入甜食、饮品,用美食治愈顾客,也治愈着自己,一个又一个开在街头巷尾的小店正为这群特殊群体开拓出一条社会融合的可行之路,同时缓解了他们的就业之困。
@星梦面包坊
公益创投项目让她圆梦创业
婉莹与星梦面包坊的合影。新快报记者郭思杰/摄
早上10点开始收货、入账、销售、盘点、订货、结算,晚上8点半下班……这是婉莹在星梦面包坊的日常。按婉莹的话说,现在的生活就像“突然间的一场梦”。在开面包店之前,婉莹在快餐店工作了4年,她曾在教育机构里做宣传,兼职派发传单。
说起现在的生活,婉莹觉得很奇妙。她说,“我喜欢烘焙,喜欢面包、点心和生日蛋糕,我觉得它们很梦幻、很唯美,我恨不得一年365天都吃蛋糕。”
吃蛋糕,卖面包,还能赚钱,婉莹说非常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得益于第十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星光闪耀计划”的支持,这家面包房圆了心智障碍青年婉莹的梦。
婉莹正在星梦面包坊内陈列面包、蛋糕。新快报记者郭思杰/摄
作为“星光闪耀计划”的申报主体,据广州市荔湾区星耀自闭症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的主任王密密介绍,该计划的出发点为了解决自闭症青年毕业后的就业难题,帮助他们主导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搭建就业辅导中转站,提供多元化、系统化的技能辅导,让自闭症青年将学习成果发展为自主创业,使他们融入社会。”王密密说。
目前,王密密正着手落地文创产品的创业项目,同时扩展一些新的职业技能培训,争取在今年帮助20—30名孤独症青年实现创业。对于未来,王密密显得很有信心,她认为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在未来能够将周期缩短至一年半,甚至更短,她相信完全可以复制到全国乃至三四线的城市,也希望更多孤独症青年能因此受惠。
@乐活融合餐厅
希望成为展示社会融合的窗口
乐活融合餐厅外部陈设。新快报记者麦婉诗/摄
在人流如织的北京路一隅,一家溢出鲜花、咖啡、烘焙香气的餐厅内,阿然(化名)在厨房将面团搓圆后放置在烤盘上,用拇指轻轻一压,玛格丽特饼干的雏形就出来了;另一边,阿东(化名)正在制作咖啡,静候客人光临。这家名为“乐活融合餐厅”的店铺从外观上看不出什么特别,实际上餐厅内的店员多数是心智障碍者。
“乐活融合餐厅”前身是由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广州市越秀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在2020年共同搭建的烘焙饮品公益店铺。据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梦华介绍,去年5月,团队对餐厅进行升级,结合现有场地,将简餐、烘焙、咖啡饮品、园艺等产品进行整合,重新打造“乐活融合餐厅”,除了产品及岗位更加多元化外,也增强了政府、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动,共同促进精神康复者的权益保障与社会共融。
“在这里工作压力没有那么大,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学平面设计出身的阿然目前在餐厅里担任烘焙学徒,此外,由她设计外包装的茶饮也在柜台上售卖。
“我希望我们的餐厅可以成为展示社会融合的一个窗口。”刘梦华介绍,从2020年平台探索至今,他们已累计为辖区内精神康复者开展简餐、烘焙饮品等职业康复训练班共86场,目前已为近百名康复者提供辅助性工作岗位,还将多名康复者推荐到适合的企业进行就业。
@“圆梦号”餐车
帮助残障孤儿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为成年残障孤儿定向打造的餐食小店近日开业。通讯员供图
在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门口,停放着一辆蓝白色的流动餐车,这间看似平常的面包烘焙和饮品店,其实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为10名成年残障孤儿定向打造的餐食小店。虽然出品时间稍长,但并不妨碍不少珠海市民慕名前来“打卡”。
10名残障青年在相关工作人员指导下,轮流负责收银员、饮品制作员、打包员、清洁员4大类岗位。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社工陈仲宝介绍,这10名青年有着不同层面的发展障碍,由于智力或言语障碍的影响,大部分只能通过简单字或词汇、生活手语表达,比如“好”“谢谢”“欢迎”“拜拜”;而在制作方面,通过拆分工序、反复练习巩固记忆,他们能在支持下完成咖啡、烘焙蛋挞等餐饮制作。
“实现成年残障孤儿就业,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心愿。”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朱正香介绍,中心主要收留抚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残障比例高达90%。部分成年残障孤儿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又不具备完全就业能力。为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长期的探索。“这里孩子的职训学习是以月,甚至以年来计算,看起来简单的拉茶环节,他们学习了两年。”陈仲宝说。
去年12月20日,“圆梦号”餐车的10名服务员领取了第一笔合计两个月的“劳动津贴”。店员阿乔(化名)表达了简单的心愿说:“我打算存钱买一部手机。”阿岸(化名)用手语分享道:“这份工作我很喜欢,感谢大家的支持帮助,希望团队越来越好。”
探讨
心智障碍青年就业之困如何解?
全国政协常委李世杰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一份提案显示,目前我国有1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但截至2021年底,持证残疾人就业规模为881.6万人,就业率不足50%。其中,1200万心智障碍者(包括孤独症和智力障碍人群)的就业率不足5%。
心智障碍者就业困难仍是其融入社会的一大难题。“困扰着我们的不是提供何种职业康复训练,而是经过训练心智障碍青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够给他们匹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刘梦华表示,相比起肢体残障人士,心智障碍者病情会有起伏,常年服药也会造成他们肥胖、嗜睡、精神不集中等,导致他们很难在工作岗位上持续服务。
王密密也有同样的看法。以王密密所在机构的服务对象为例,她说,患有孤独症的青年有沟通障碍和语言障碍,同时伴有情绪问题。相比其他肢残、视障、听障等残疾人士,这类人群的弱势体现在他们存在不稳定性。对于用工企业来说,需要从承担的风险角度来考量。比起就业,王密密认为创业更加适合这类群体。“孤独症青年在创业过程中能够享有自主性,个人收入和相关有利的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保障性;从长远看,固定规律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自身功能也能解决他们未来自身的托养难题。”
从四年前爆火出圈的上海“熊爪咖啡”,到在广州发展成熟、为视障人士就业赋能的“手心咖啡”,咖啡店、烘焙店等形式为何能成为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新途径?在王密密看来,诸如学习烘焙、制作文创手工艺品等重复性、精细化的操作是非常适合孤独症等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创业方向。“他们能够做一些很精细且普通人觉得枯燥的事情,最后呈现的结果也令人惊艳。”王密密说。
“除了场地、人工、水电等成本,我们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培训出一名合格的员工,出品不达标导致的日常损耗也不小。”刘梦华提到。尽管如此,刘梦华更希望餐厅与员工之间是“同行者”的角色,目前店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粉丝,刘梦华正设想着如何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能够让店铺持续地运营下去。“市场化运营能够达到收支平衡,这是我们未来三年以内的目标。”刘梦华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毛毛雨 通讯员 莫冠婷 陈磊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sd.com/1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