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枫子
咨询师朋友根我讲过一个故事:
12岁女孩小琳,原本成绩优异,活泼开朗,可突然有一天,不肯上学了。
妈妈陪着小琳来做心理咨询,小琳低着头,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手臂内侧,从手腕到手肘,密密麻麻全是疤。
小琳问了咨询师朋友一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是不是可以选择自杀?
小琳说:当我拿着刀划向自己时,疼痛会被释放。
一旁的妈妈,哭得天昏地暗,她不懂女儿怎么忍心伤害自己?
事实上,青少年自残是很常见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近20%的学生有过自残或自伤的行为。
这意味着,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有过自残行为。
这究竟是哪里出错了?
自残,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看过一部纪录片——《镜子》。
有一个孩子叫家明,上高一的时候,突然辍学不想读书了,每天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上网。
于是,父亲请来干预学校的老师,试图将家明带走治疗。
家明激动地指着胳膊上的伤口狂喊:
“你知道不知道我伤口是怎么弄的?是我自残的。”
“你们要再敢控制我,就等着我进医院吧!”
一墙之隔,家明在内挣扎反抗,父母在门外潸然泪下。
父母不理解家明的叛逆、自残,将之统统归因于孩子沉溺网络学坏了。
但问题真的是网络吗?
在一次沟通中,家明愤怒地痛诉:
“他们(父母)永远都觉得我不行。”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什么都要听他们的。”
“我喜欢猫狗,买回来他们就丢了!”
“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可以做到。”
知名心理咨询师米亚曾说,青少年的自残行为,通常主要源于两种心理动因:
“一种是,在现实中感到了痛苦,想用身体的痛苦去转移心理上的痛苦;
另一种是,对外界麻木,觉得一切都不真实,便用自残来确认自己还在自己的身体里。”
孩子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挫折。
当孩子的种种情绪和压力都“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倾听”时,他们就很可能会选择残害自己身体来发泄内心的苦闷和压抑。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自救的本能。
自残,其实就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他们都渴望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援手。
如果得不到,孩子就很可能走向心理的死角。
当一个孩子自伤,真正的伤口,一定是在心里!
为人父母,不要让我们的忽视、冷漠把孩子推向更绝望的深渊。
生病的孩子背后
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
心理学研究发现,生理上的痛苦,能减轻负性情绪带来的情绪反刍。
避免疼痛是人的本能,但当肉体疼痛能够缓解内心的痛苦时,孩子就会乐此不彼,甚至成瘾。
《少年发声》栏目里,有一个叫小依的女孩,每当题目做不出来,她就会不自觉地啃咬指甲,甚至把自己的手抠破流血。
初二的暑假,她的“自残行为”愈演愈烈。
等到上高中,为了不留下疤痕,小依开始用铅笔划手臂,会肿起来,出荨麻疹,但不会破,不会出血。
整整7年的时间,父母都只觉得女儿自残,是在威胁、闹情绪而已。
可事实是,小依自残,一方面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则是永远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
从一年级开始,她的生活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父母一左一右夹着她,一边哭一边练听力。
二年级时,开始学奥数,父母找关系把她塞进了超常班。
可是她根本听不懂,做题也做不对,一路挫败,她每天都深陷自我否定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初二。
初中时,她一直是班级里第1~4名,可她依旧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
外在的压力+内在的焦虑,小依就只能不断向内自我攻击,最后发展到自残成瘾。
小依心理“生病”,病根却是背后的家庭病了。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孩子享受着丰厚的物质条件,丰富便捷的资源,但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
学业压力、来自父母的情感压力、家庭矛盾、社交压力······
父母无视孩子的心理压力,反而还用自己的期望,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势必会让孩子痛苦不堪。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过: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
家长要做孩子的减压阀
而不是压力的传导者
曾看过一段监控视频:
一个小男孩正在家里独自写作业。
突然,他对着自己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然后,他摘下眼镜,又是狠狠一耳光!
上班的父亲偶然打开摄像头,刚好看到这一幕,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和孩子了解情况后,才知道,男孩最近压力很大,害怕自己学不好,这才扇耳光惩罚自己。
事后,父亲一整夜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才发现:
比起有个好成绩,他更希望男孩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体格。
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学会,去做孩子的减压阀。
在所有压力都在挤压孩子的时候,不要再去挤压孩子,而是给孩子减压,给孩子支撑和力量。
具体怎么做?
1、教会孩子,大哭一场
什么都不管先大哭一场,一定是孩子释放压力的最佳选择。
有时候我们若无其事的安慰,反而会让孩子压力越来越大。
不如找准时机,刺激孩子大哭一场,提前释放压力。
当孩子把内心积压的情绪哭出来,他就有了重新轻松上阵的能力!
2、抱着真心,拥抱孩子
别小看拥抱的力量!
有科学研究表明,拥抱能降低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水平,可以让人在感到压力时冷静下来。
另外,父母的拥抱也会增加和孩子的催产素,增加你们的情感连接,维系亲密关系。
如果孩子焦虑悲伤时,请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说一句“没关系的”,然后用柔软和坦然,让他学会以从容的姿态,与压力共存。
3、去真正的理解孩子
想起知乎上一位网友的分享。
他来自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父母对他给予了厚重的期望。
但网友成绩并不理想,每次考不好他就用笔戳自己,后来愈演愈烈,他开始用刀在手臂上划口子。
父母发现他自残时,他的手臂上有二三十道疤痕,还有血印。
本以为父母会责备自己,没想到,父母却用最大的耐心和爱意接纳了这一切。
父母开始倾听并尊重他的想法,不再只盯着成绩,试着去理解他,开始在意他是不是快乐。
他说:“父母的理解,让我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孩子的成长就像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还需要土地的滋养。
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给予孩子的,永远是积极的倾听、理解、支持、信任和关爱。
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才能拥有抵抗消极情绪的底气和力量。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一个积极健康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只有内心足够坚韧强大,他们才能更坚韧地成长,活出精彩的一生。
-END-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sd.com/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