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后小时候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
为何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
最近胡鑫宇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结果出来也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胡鑫宇是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而抑郁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很好地治疗,最后几乎都会自杀。因为自杀是抑郁症孩子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后解脱自己的最简单的方式。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东西只有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而往往解脱自己的孩子都是善良的,有更极端的孩子临死还要拉几个垫背的。2004年云南某重点大学马加爵不就是最典型 的代表吗?
曾记得我们小时候都是比较调皮,玩啥,经常被父母管教,被打骂是家常便饭但是很少很少听到身边有同学抑郁,心理问题。70、80后物质的普遍匮乏,使以前的我们,物质相对匮乏,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父母又忙于生计,根本没多少精力照顾孩子,更别提关注其心理问题了。即使我们有什么不开心,便有点心理问题,我们有自己的情绪出口,可以到河边游泳,上山摘野果,掏鸟窝,与发小玩,干农活等方式疯狂玩耍和在做农活的过程,把消极情绪舒缓与释放。
当今的00后孩子,衣食无忧。都是家里的宝,孩子稍有风吹草动,全家草木皆兵,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与窒息感。况且,信息化网络化,手机、平板电脑普及拓宽了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开发了孩子的心智。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价值是否被认同与尊重。与以前的孩子侧重物质的需求,当今孩子需求已上升至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可悲的是,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还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其生活起居上。通过网上资料我们看到胡鑫宇,学习上还算中等生,但是他是一个留守孩子,父母忙着生计,得不到父母正确的爱和陪伴而出现问题。他的性格内向,是因为他没有安全感,这安全感首先来自家庭中父母的滋养。父母都不在身边,他遇到的所有委屈和困难都无人倾诉,当周围再出现其他压力时,特别是考上高中后,他的学业压力猛增就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前几年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曾自述:父亲生病期间,他很想替母亲分担,却被告知:“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母亲觉得自己大包大揽是为孩子好,但这恰恰剥夺了孩子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关于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杀风险因素中,研究者发现,孩子被裹挟在人际交往、学习焦虑、家庭照料方式、创伤事件中。但回到现实,孩子感知到的痛苦往往被当做成长过程的注脚,成年人用“想吸引注意”“淘气”“不听话”把一切遮蔽。考试、作业、父母、升学、情感……有太多的东西,会压的懵懂的他们喘不过气。而生命教育、自我认知、沟通的缺失,会让他们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他人。孩子已经表现出的崩溃,可能不是在和你幼稚的赌气,而是在向你求救。压垮他们的,从来不是那唯一的一根稻草,而是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每一根。
悲剧总是在发生,我们对每一场悲剧的事后复盘,总能从那些“乖巧”“听话”的缝隙中察觉到异常,比如孩子回避社交,失眠、经常哭泣、表达人生无意义等等。关键是我们怎么吸取教训,其实方法很简单,正如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钱志亮所说:“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长身体;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自在地疯跑、畅快地运动、投入地观察自然万物、和小伙伴玩游戏、或者只是静静地放空、发呆……这样的生活会让孩子每天兴致勃勃,感受着生活的乐趣,激发出内在生命力。”。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时间,跟踪采访了6000人,结果发现:小时候没有无拘无束玩耍过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的环境。而那些自由畅玩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社交能力、抗压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会玩的孩子,无论性格还是行为举止,都更为松弛、开放。他们不至于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的,或者陷入刷题、考试、青春期苦闷里,不会动不动就钻牛角尖,更能适应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爱玩、爱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由着他去吧!一个会跳、会笑、会闹的孩子,比一个内心脆弱不堪的孩子,更让父母省心。
为人父母也不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接受我们身边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接受孩子不可能个个都是人中凤凰,接受孩子每一个人,都可能一辈子普通、平凡。时代在变,孩子在成长,也要也要成长为人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做个好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首先学会取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敢把心里话说出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去告诉他们,你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孩子的心太脆弱,别强压太多东西。每个孩子都该被父母和社会,温柔的疏导和托举。愿每个人都能敬畏生命。愿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70、80后小时候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为何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sd.com/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