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
心理咨询师实录|若我光芒不在,沦为平庸,你们真的还会爱我吗?
当然,琳琳的父母绝对不是个例,有太多的家长遭遇着和他们几乎完全雷同的世纪难题。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孩子不上学,崩溃的是一个家庭,甚至父系、母系两个家族。
和“琳琳们”的父母会谈时,我总能想到龙应台和他儿子的对话,很多年前,在我的儿子即将成年时,我几乎把这篇文章原文背了下来,尤其下面这些段落:
“你哪里‘平庸’了?”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你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听到这句话,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你捻熄了烟:“你会失望吗?”
现在我已忘了当时跟你怎么说的,说我不会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
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
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不管是作为咨询师,还是作为妈妈,我都觉得龙应台的这些话说得特别好,可是又觉得此时此刻对“琳琳们”讲,尚有说教的嫌疑。毕竟龙应台和她的儿子进行这段对话时,她的儿子已21岁了。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在“琳琳们”这个年龄时已完成了“我的妈妈是单纯地爱着我”的测试题,所以他愿意和母亲讨论他对人生的困惑。
而正值青春年少的“琳琳们”也许在不能上学时前已不知不觉慢慢对父母关闭了心门。
心理学家说:所有孩子都是天生就忠诚于父母的。
所以,很多滞留在家不能上学的孩子,大多都有一对让他们放心不下的父母。
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背景下,充满各种的不确定性。似乎有些孩子就是在用他们的“不能上学”在为家庭的不确定性买单。
比如,十五岁的晨晨自从无意间看到爸爸和另一个女人暧昧的微信聊天记录后,就成了埋伏在父母婚姻关系中的“福尔摩斯”,他在“破案”过程中还真翻出了一纸父母两年前写好的离婚协议书,他不敢让父母知道他看到过这份协议,他更不能开口问他们后来因为什么没有离婚。
但自此以后,就不断有各科老师给班主任反应,说晨晨的情绪和行为不太对劲了,继而他就开始断断续续地不能上学了。
妈妈开始带着晨晨到处看病,爸爸最初强烈地不相信儿子会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更不能接受竟然还要住进精神病院,一直指责是妈妈太过于溺爱儿子了。
直到已和爸爸长到一般高的晨晨需要躺在父母的双人床上才可以入睡时,爸爸才意识到儿子是真的出问题了。
夫妻双方前所未有地开始齐心协力照顾晨晨的吃饭、吃药、洗澡,每天下午在定点的时间陪着儿子去他小时候经常和表哥表姐们玩游戏的小树林中溜狗,甚至三个人还像晨晨小时候一样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当我在咨询室里告诉这一对父母:“也许你们的儿子不惜把自己退回到幼儿期,就是在给你们夫妻创造一个重温昔日温情的机会。”
这对历经情感坎坷的中年夫妻潸然泪下,而这时的晨晨经过一段住院治疗已可以和人正常交流了,他的父母遵从精神科医生的建议把儿子带到了心理咨询室。
只是晨晨的同龄人已比他高了两个年级,如何重返校园,他还需要一段艰难的心理建设期……
一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说:“孩子生来就如同海绵,吸收父母的所有讯息。即便父母心里最不被人察觉的忧虑也会成为孩子的不安,这是相互牵引的自动反应。”
使用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言语表述,这些一个个不能上学的孩子被称为“索引病人”,点开这个“搜索引擎”,弹出来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系统,家庭每个成员都在系统里的,不仅仅是这个“不能上学”的孩子。
更有“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还有一个让普通百姓听上去特别不靠谱的解释是:总有一部分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亲(当然也可能是失去妻子的父亲)潜意识里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在家中,所以导致孩子就让自己不断出状况不能上学。
要问为什么?
只能说:“九九归一,潜意识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忠诚于父母的啊。”
只是这份潜意识不容易被父母们看到,所以,我有时会对一些家长说:
“如果这个解释让你感觉特别荒唐,你可以选择不信,认为是心理学家们信口雌黄;但是如果你听了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犹疑,那不妨把视线先从孩子身上挪开,回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
未完待续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sd.com/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