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不等于事事看到积极面
文,王彦辉
关于亲人去世后处理哀伤,我提到了两个主要理念,一是宣泄情感,二是增加活动。这两个理念背后的心理学意义是接受现实、允许悲伤、宣泄悲伤、走出悲伤。
有一位网友回复提到了“从逝世中获得力量”,颇令人不太理解。原话是这样说的:“走出哀伤的最好方式是从对方的逝去里获得力量。”
网友还补充说:就是逝者继续发挥热量,起到情感支持的作用,以帮助哀伤者更快建立现实世界的情感支持,尤其是自我的情感支持。
难在,如何从重大丧失中看到作用和支持呢?是不是有点脱离实际呢?
不要脱离实际
我对此持不同意见,因为去世是一种丧失,丧失了重要的亲人,对生者和家庭都是一种损失和痛苦,怎么从逝者的去世中还能有所获得,有所支持呢?
有人说可以化悲痛为力量,这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安慰方式。是否合适运用,要看情况。
一般来说,对于单位领导、尊敬师长、英雄人物等的去世,我们可以说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们的遗志,把工作做得更好。对一些特殊的亲人,比如确有宏大志向者,也可以说化悲痛为力量。
但是,对于大众的亲人去世,并不合适这种提法,有点大道理的意味。尤其是对于哀伤者,他们超出一般人的哀伤,在于他们的丧失了亲人这种重要亲属关系和心理支撑。
并非事事都有积极面
心理疏导中有些流派就是要从负性事件中找出积极意义,然后接受这个负性事件,从而改变情绪。比如丢钱了,就要看到乱花钱可能带来的危害,丢了钱就不会乱花钱了,由此推理出事情有一弊也有一利等道理,从而减轻丢钱的痛苦。
本质上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当然,自我欺骗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必要时也可以使用。但是,要让一个人真正坚强起来,唯有面对这个现实世界的不完美,接受现实,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性。
要知道,这世界上的事,并非事事都有积极的一面。消极就是消极,坦然面对,才能正确认识。
丢钱了,就要认识到防范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生活中多加注意。这实际上涉及到对事件的一种归因,也决定了个体从负性事件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如果认识正确,生活的道路是平坦的;如果认识偏颇,就会导致更多的麻烦。
合理而自然的方式
对于处理哀伤,正确的方式便是,合理看待亲人的去世,接受人的生命无常和生老病死规律,无论自己还是亲人,在世时把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去世时坦然接受、无怨无悔。这是对生死的最理性认识,也是最有利于安慰心灵的方式了。
所以回到安慰哀伤者的话题上来,就是允许悲伤、宣泄悲伤。在宣泄过程中,对哀伤者可能存在的不太实际的认识做积极引导,陪伴和带领哀伤者胜战悲伤,走出悲伤。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sd.com/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