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带布妞在花坛边玩时,我看到地灯的电线露了出来。为了防止她去触摸,我便告诉她:“这是电线,有电,咱们不可以摸,会触电的。”
布妞问,触电就要去医院吗?
我想了想,非常严肃地回答:“如果轻的话去医院,如果重的话,就会死的。”
布妞当时没说话,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我,妈妈,你会死吗?
我心一惊,可能是刚才讲死亡的事情触动她了,所以她把这事放心里了。犹豫了一下,我还是告诉她,是的,在很久很久以后,妈妈会死的。
她低下头,满脸悲伤,然后紧紧地抱住我,大声哭道:“我不想你死,我永远永远不离开你!”
孩子就是孩子啊!
哄了她一会,我想,要不就大大方方跟孩子谈谈死亡吧。
一:死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
孩子在2-3岁时,就会对死亡有一种模糊的认识。5-6岁,他们已经能理解这种概念和意义,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恐惧。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尽量避免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因为觉得这是件不好的事情。
比如我小外甥就曾童言无忌地问他爷爷:“爷爷,等你死后,你的手机可以给我用吗?”
当时我姐尴尬到想钻地缝,她赶紧“呸呸呸”地驱赶这些话,并且告诉外甥,爷爷还要活很久很久,怎么会死呢?
当时小外甥还愤愤不平,说爷爷头发都掉光了,他总有一天会死啊。
虽然没有得到解释,但从家人讳莫如深的神情里,他明白了,死亡是件不可以轻易谈论的事情。
又比如有亲人去世,孩子问这是怎么了,大人也偏向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那人只是睡着了。
这些错误的暗示,可能会加深孩子内心的恐惧,又或者将睡觉和死亡等同起来,从而没有安全感。
而且,孩子若不能正视生命从开始到消亡的过程,他就很难懂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所以,死亡教育,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堂课。
二:要告诉孩子这2件事
之前有一部非常治愈的电影,叫《寻梦环游记》。它就非常温馨地展示了生与死这一循环,并且向我们阐述了,亲人离世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还充满爱和温情。
所以,当孩子谈论到死亡,或者问“妈妈你会死吗”这类话题时,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他,是的,每一个生物都会走向死亡。生命就是由萌芽到衰落的一个过程,这是很正常的自然规律,不必害怕。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以下这2件事,能培养娃一生的安全感。
第一件,生命很短暂,珍惜才是最重要的。
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就讲述了一个道别的故事。
故事中的爷爷去世了,可他因为忘记了一些事情,变成幽灵回到孙子艾本斯身边。艾本斯不希望看到爷爷整天这样叹气,便帮爷爷找寻,他到底忘记了什么。
艾本斯陪爷爷找寻了他一生中快乐的时光:小时候哥哥送他自行车、长大后和妻子第一次见面、抱着孩子的幸福时光、还有家里养的那只猫。
最后,爷爷终于想起来他忘记了什么——和艾本斯道别。
虽然哭成了泪人,但艾本斯还是和爷爷道了别。而且他终于从爷爷离世这件事中彻底释然了。
我们可以借助绘本来告诉孩子,死亡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生命中曾经出现过那么多美好的事情。
若我们记得且珍惜这些美好,生命才有意义。如果我们从未发觉,并且将这些珍贵的片刻遗忘,那才可怕。
当孩子知道,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后,他才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也才会珍惜这有限时光里的爱和美好,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第二件,生命很脆弱,不可任性妄为。
既然走向终点是必然,那我想,死亡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提醒我们:生命只有一次,失去就无法挽回。
一打开网络,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人不懂珍爱生命,一个冲动就伤害自己,甚至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生。
还有些孩子,浑浑噩噩挥霍生命、看轻自己,还以无所谓的态度,去做没必要的冒险。
但如果一个孩子能意识到,人都有死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在游泳的时候,不贸然走入河流深处;他也可能会在过马路时,不莽撞往前冲,而是先看清周边环境;他还可能会因为好奇而攀爬高楼、建筑。
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让它的过程充满意义?
他会逐渐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会对生命价值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命安全的警觉。
带孩子扫墓、祭奠,这些都能让孩子认识到死亡的存在。
我们还可以带孩子观察自然界的花草,留意它们由发芽到枯萎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养一个宠物,当宠物最终离去后,我们陪他一起举行一个道别仪式。
当孩子能理解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后,他也就不会轻视生命、放弃更多美好的生活体验。
教孩子正确看待生死,帮助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的知识,孩子才会真正懂得爱护生命,活在当下,去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你家娃有问过这样的问题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一个善观察、爱思考、有办法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更多精彩推荐:
退休老教授每天带娃玩,妈妈不满,娃上学后的超强专注力让人叹服
2岁宝宝语言大爆发,得益于妈妈坚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鉴
北大博士妈妈,带2岁女儿玩出超强专注力,分享3点心得引人赞叹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sd.com/815.html